一、梦幻西游手游孩子童年期如何*经济有效养成***穷人必看攻略
1、**,明白孩子的状态是**件要事。
2、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自家熊孩子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让孩子长大。众所周知,孩子状态里,饱食度,清洁度,心情每小时下降两点,健康度是三者的平均值,在正常情况也是每小时下降两点,然而生病一次就要花10万银币请大夫看儿科,再花30万银币治病,所以一个健康的孩子能给你省一大笔钱。(邪灵退散,妈咪妈咪哄,保佑孩子不要生病)。
3、那么如何保证一个孩子健康度高于80(自家娃的养成经验给我一定的提醒:健康度在低于80时,孩子容易得病。我家娃在婴儿期就生病了两次,一觉醒来发现饱食度,清洁度,心情低于80)。那么就要经济合理分配和规划时间了,特别是幼年期的孩子。婴儿期的孩子由于只有抚养这一栏,因此养成比较简单,幼年期要兼顾兴趣爱好学习,因此如何让孩子保持健康更是重要。
4、第二,研究孩子养成的各种花费和成效。
5、幼年期的孩子培养花费是怎样的呢?
6、好,研究完毕,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7、幼年期到童年期经济孩子养成大全:
8、假定婴儿期进入幼年期,孩子状态为:德智体美劳……咳咳,饱食度,清洁度,心情,健康度80,疲劳0。时间:早上8:00。
9、一天吃零食5次,学习6次,家中沐浴3次,总共花费:
10、按这个进度,第十七天,在14:00不学习,等16:00将孩子状态补满进行*后一次学习。确保孩子进入童年期时,健康度达到*大的96。
11、前16天费用180*16+60-84*16=3840-4224万银币
12、活力600*16=9600活力或900*16=14400活力。
13、*后一天花费:100+10-14*4=140-156万银币。
14、当然,这是*理想状态(睡眠不会惊醒)。在出现睡眠惊醒时,就要适度调节学习次数,确保第二天能打到饱食度、清洁度、心情80以上的状态,开始新一天的培养。
15、至于为什么20:00-24:00这段时间不学习,为的是让大家更好的享受晚上的活动(门派、海底、星官、帮战、爬塔、华山、比武)。当然时间可以自行调整。
16、*后,生娃不易,养娃更难,且养且珍惜,自己生的娃,含着泪也要养成。
17、估计不少家长看完都在后悔当初怎就没射墙上……
18、希望各位家长的熊孩子早日养成。
19、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心烦的就是孩子睡眠不足疲劳无法完全消除,其实*简单的办法就是,减少学习次数,保证5次吃零食和3次洗澡,5次零食3次洗澡增加的状态是50饱食度,60清洁度,50心情。每天24小时消耗的状态是饱食度、清洁度、心情各48点,也就是说,两天吃10次零食,5次洗澡就能保证48小时的状态消耗,假定**天洗澡三次,第二天就只洗澡2次,这样可以每两天减少5点疲劳。另外,在惊醒后疲劳度没完全消除时,减少疲劳书十位数字的学习次数。这也是我在活力消耗里特别提到睡觉消耗500的原因。
二、梦幻西游手游方寸孩子怎么培养
1、梦幻西游手游方寸孩子培养攻略,一起来了解下吧!
2、培养这类型的孩纸就犹如目前PVP中全敏加点的方寸一样,在队伍中抢占一速,但比方寸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学习100次音律增加了100的防御,抗*也相对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不过生存能力上还是会存在明显的不足,不是*端地追求一速还是没有必要,虽然有了一速拉出来很快就被击飞也无济于事。所以在后续的加点分配中*好分配一定的属*点去生存方面,不然很难发挥出他的实际价值。
4、入场技能推荐选择朗朗乾坤。离场技能两个(力战到底、百折不挠)都很不错,为什么这么说呢?高速路线的方寸孩纸毕竟生存能力弱,容易死很正常,离场技能选择力战到底就会对敌方全体造成伤害,算是*了;而选择百折不挠的话,死亡时不离场,回合结束时复活,既然有速度的优势,那么就能封印对方一个单位防止对方出手,所以说离场技能两个都不错。
5、这类型的孩纸如果粑粑麻麻是方寸门派还能利用同心符提升封印命中率,在对战中就能把对方封的不要不要的。再就是全敏培养的孩纸成年后的速度肯定没得说,不论是靠封印去扰乱对方的节奏还是用*品来补给己方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6、这类型的孩纸不需要抢一速,拥有较高的生存能力,也有不错的速度优势,不论是在PVP中还是在PVE中都能大放异彩。体质和防御都比较适中,既能扛住对面的物理输出也有足够的血量扛住对面的法系。
7、这类型的孩纸可谓是适合所有门派的粑粑麻麻们携带,特别是输出门派,带一个这样的孩纸会更加事半功倍,既能在关键时刻封印对方单位打乱节奏,还能依靠自身的速度优势利用*品来补给己方的状态。进场和离场技能大致和高速路线的孩纸一致,朗朗乾坤、力战到底/百折不挠。
8、如果你要具体调整哪方面的资质,例如希望体力大于防御,可以通过调整蹴鞠和诗词的比例来达到目的。灵儿推荐的培养方案是取的比较平衡的值,毕竟PVP时法系物理系都我们都要面对,均衡培养能让我们到时候不至于因为哪方面属*低了而太窘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