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游是精神*****你怎么看盘点马化腾的游戏王国之路
醒来不知身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1971年10月,马化腾出生在这样一个山水不语、星空璀璨的海港——海南省东方市八所港。
这里的夜空清澈深邃,很容易引发无穷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童年的马化腾,*喜欢观察璀璨的星空。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请父母给我买一台天文望远镜,如果不给我买的话,可能就扼杀了一个天文学家。”
高中时父母用两个月的工资为他买了一台专业级天文望远镜。
但多年后,他没有走上天文学的路,而是迈入互联网,创办QQ、创办微信、创办腾讯的游戏王国。
8月3日,《经济参考报》发文《“精神**”竟长成数千亿产业》,将网络游戏称为“****”、“精神**”。
文章指出: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
消息发出,腾讯**应声跌超10*,市值蒸发超4900亿港元。
在国内,剑指网络游戏,腾讯必是无法避开的领头羊。
《王者荣耀》作为其**产品,活跃用户超1亿,被调查**中经常玩比例高达47.59*。
如果说之前的外卖员,是被困在系统里;那么现在的小**,几乎是被陷在游戏里。
从《王者荣耀》倒推,腾讯是如何成就现在的游戏王国呢?
马化腾去上海拜访盛大游戏陈天桥,去美国观摩E3游戏展(The 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Expo,电子**展览会),回来后决定进军网游。
2003年,马化腾拍板耗资30万美元代理韩国游戏《凯旋》。
上线不到6个月,因为“Mini Boss活动**”与“白装备记录**”两次严重的bug,用户流失80*,宣布失败。
之后三四年,腾讯发力以QQ为前缀的自家游戏。
如QQgame、QQ堂、QQ飞车、QQ炫舞、QQ三国、QQ西游……等,马化腾也因此有了“模仿**”的称号。
2007年,马化腾再次拍板,宣布代理DNF(地下城与勇士),这被称为腾讯游戏发展的重大转折。
DNF从封测到公测,仅用3个月时间。
2008年6月公测日同时**人数19万,一个月后达到50万,公测5个半月,同时**人数突破100万。
对于2008年,这个数据已经是非常高了。
《魔兽世界》、《梦幻西游》、《征途》突破同时**100万的时间,都要远多于DNF,*长达36个月。
2009年8月,DNF同时**人数突破210万,腾讯网游收入暴涨300*,2009年第二季度营收超于老大哥盛大,位居国内市场**。
2009年后,腾讯代理的DNF《地下城与勇士》、CF《穿越火线》、LOL《英雄联盟》成为中国网游界的无敌组合,血洗中国网游的所有排行。
由姚晓光组建的“天美艺游”手游工作室耗时4年,自主**了《天天爱消除》、《天天酷跑》、《王者荣耀》、《绝地求生:全军出击》等爆款游戏。
在QQ、微信两大***应用的加持下,腾讯的游戏王国已逐渐成形。
《王者荣耀》成为国民**手游。
据说注册用户达6个亿,日活跃用户超1亿,因**玩家过多,马化腾一度成为了“全民公敌”。
腾讯旗下的游戏板块,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仅赵云皮肤销售,日进1.5亿元,*贵的雅典娜皮肤“冰冠公主”售价588.8元,游戏营收占据腾讯控股全年营业收入近三分之一。
游戏为腾讯带来**利润的同时,也使其备受争议,游戏负面的报道不绝于耳。
《王者荣耀》被视为洪水猛兽,被认为是大部分社会问题的直接原因。
如今,腾讯的这枚“金蛋”,被**政策来了一记重锤。
这个“金蛋”是否还能持续生金,马化腾的游戏王国会何去何从,还需要时间来揭晓。
我所希望的,是马化腾能记起他儿时的梦想——那片迷人的星空。
让祖国的下一代抬头仰望星空,而不是低头沉迷游戏。
关于这次网游被央媒怒批“精神**”,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人物、财经人物,用文字记录人物,看时间记录变迁。
戳看>>抠门老板为何流芳百世?他曾经捧红的明星撑起华语**半边天
戳看>>霍英东做了什么?他感动中国,国葬礼遇,港澳顶流人物为他抬棺
二、警惕手游“精神**”——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并非无聊消遣
1、“敌军还有三十秒到达战场,请做好准备”
2、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手游的系统语音时常从孩子们的手机中传出,相信当下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并不陌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约束,加之家庭教育和经济上的不足,留守儿童往往有更多的空闲,不必将学校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课外辅导当中。同时,智能手机作为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联系和生活费用支持的“桥梁”,成为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在媒介即讯息的当下,手机便充当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成为构建他们生活的基础设施,支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3、手机游戏,已经是他们生活世界中**人的一片领地。
4、 2021年7月24日,****办公厅、***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9月1日正式实施双减政策。在“双减”政策之下,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过重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教育初心。留守儿童是“双减”的对象,但又有特殊之处。
5、一、“手游迷恋”的成因:缺失的情感体验
6、留守儿童的“手游迷恋”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情感代偿是一个主要的面向,许多次生的原因其实也由此而来。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对于那些年幼时父母就离家打工的孩子,父母甚至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有时父母子女难得团聚,双方也会在“交接”完礼物之后四顾无言。子女感受不到爱,父母也不知该怎样去表达爱。情感体验上的缺失成为留守儿童的*大遗憾,这也是诸如孤僻、自卑等不健康心态的根源所在。许多继发*的问题,例如校园霸凌,也是情感体验不足、缺乏陪伴间接导致的。
7、孩子们抱着手机时,一开始所期待的也许并不是手机上有什么好玩的游戏,而只是期待远在他乡的父母能打来一个视频**。思念得不到锚定,苦等无果,于是手机便成为留守儿童连接远方、寻求认同与关注以及拓展情感体验的**代偿方式。或许同样迷恋手机游戏,但有的孩子并不缺少来自父母的爱,甚至这种爱有些泛滥,于是他们选择去手机游戏中体验另样的**。但对留守儿童,因为感受不到爱,所以把手机游戏当作现实情感体验的替代品。由于没有选择,便“心甘情愿”深陷“手游迷恋”的泥淖之中。
8、二、“手游迷恋”的问题:逃避现实与虚拟满足
9、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照看,对于他们沉迷手机游戏,有时并非家长无力劝阻,而是没有劝阻的意愿。一方面,祖辈囿于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储备,即便模糊地知道长时间玩手机不是好现象,但他们并不十分确切地清楚手机里有什么,甚至网课与游戏对他们而言也很难区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溺水等意外而亡故的**愈来愈多,比起“纵容”孩子在外面玩耍而承受不可控的风险,让孩子留在家里玩手机就成了更“安全”、更省力的保护策略——他们只想让孩子安全长大,于是手机就变成了可以亲近的“电子保姆”。
10、手机游戏本身不等于问题,但会导致问题。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型的留守儿童,一旦沉迷手游,便会**地影响其现实生活,产生诸多问题行为。例如,容易对游戏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进行模仿。由于心智尚还稚嫩,同时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留守儿童很难分清好坏。于是,****往往容易和“酷”、“帅气”划上等号。留守儿童还会将对游戏背景与游戏内容的认知迁移到现实认知当中来。大多数游戏自有其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游戏背景知识,尤其是那些沉迷于历史架空背景游戏的孩子,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接受,已经被游戏所告知他们的那些东西深深禁锢。现实与虚拟难分难解的境地,成为留守儿童进退两难但“乐在其中”的交融之所。
11、三、相伴成长是给孩子*好的礼物
12、当下有不少针对未成年人过度迷恋手机游戏而施行落地的政策。“三防一打”技术——所谓“三防”,指的是针对未成年人进行实名**、人脸识别和向家长提供管控工具等具体手段;“一打”则主要集中在打击手机的黑灰产治理和对未成年人手游网络权益的保护。“DNA”计划——“DNA(Digital Natives Action)”计划,即“数字原住民计划”,是以“科技向善”为宗旨的留守儿童手游素养教育项目。这一计划旨在通过与高校、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合作,以实现社会共治。
13、早在2019年,**新闻总署就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2021年8月,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政策施行之后,未成年人与网络的诸多纠葛已有所缓和。但政策的落实如何具体到留守儿童身上,是否适用于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一切未成年人?这是严峻和亟待严肃考虑的问题。
14、在《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报告中,有一串惊人的数据: 1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已死; 260万的孩子,一年连父母的一个**都接不到……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于相对比较缺少父母陪伴的成长环境之中。针对留守儿童过度迷恋手游的问题,首先要做的自然是让孩子们有“陪伴感”。视频**可打可不打的时候,就打过去,让孩子看看自己;家可回可不回的时候,就别再犹豫,买一张车票,回家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陪伴,使他们不必退而求其次,寻求手机游戏中的虚拟**。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儿童一样得到父母的全过程关爱、教育与监护,他们经历了比一般儿童更高的风险、压力与逆境挫折,并需承受这些逆境带来的继发风险。在这些风险、压力与逆境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正是陪伴的缺失。
15、出生在屏幕时代,电子设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槛,为此我们更应回归手游媒介本体——手游也是一种陪伴,也可以让留守儿童成为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和对未来有好奇的“完整”的儿童。手机游戏本身不是问题,但是会导致问题。关键在于要通过具体可行的方式手段,使留守儿童能够在虚拟的游戏与现实的生活之间“进退自如”。有些父母会选择和孩子一同玩手机游戏,并约定一同下线的时间。手机游戏这一不受距离约束的**方式,何尝不能成为传达爱与教育的媒介,成为父母的陪伴方式?
16、在我们的想象中,农村的公共游戏方式似乎丰富无比,但现实远非如此,如今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放假时“蜗”在室内,电子屏幕成为他们*主要的**方式。手机游戏似乎让他们愈发远离了现实生活与正常社交,但如果“翻转”思考一下,难道不是生活的匮乏将留守儿童推向了沉迷手机游戏的深渊?在不能玩水,不准爬树,不会撒滚,没有体育活动,没有美育补习班,缺失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如何才能在他们迈向电子屏幕的渊薮时,拉他们一把?(作者:唐忠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