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奇女枪王双枪老太婆是谁
1、“双枪老太婆”一般指两个不同形象:一是**《红岩》中的传奇人物,二是现实中的抗日英雄赵洪文国。
2、《红岩》里的“双枪老太婆”是华蓥山游击队成员,善使双枪,原型为邓惠中、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1904年生于四川岳池,1939年入*,1947年学习军事获双枪,1949年遇害;陈联诗是四川岳池人,1928年入*,组建过游击队,**双枪队让敌人胆寒;刘隆华1938年入*,在多地从事地下工作,指挥多次起义。**中,她首次出场是接江姐,后为救江姐除掉叛徒甫志高,还与李敬原商量营救同志。她白发斑白但腰板硬朗,刚强自信、疾恶如仇,双枪百步穿杨。其丈夫是华子良,儿子是华为,敌人有徐鹏飞、甫志高。相关作品有**《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等。
3、现实中的“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1881年生于辽宁,满族。抗战时,她协助儿子组织“少年铁血军”“国民抗日军”“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她变卖资产筹经费,恢复学校**奴化教育,队伍多次重创日军。但抗战胜利后,她投靠***,抵抗***,**无辜村民和***战士。1950年被抓,7月16日被依法执行**。
二、美女86真正的“双枪老太婆”陈的传奇人生
1、陈是**《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她的母系和父系都是明清时期出了翰林的大家族,却嫁给了当过牛郎的革命青年廖玉碧。陈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就参加了“五卅运动”。被特务追捕后,她回到家乡,于1926年至1948年参加了华蓥山区的三次武装斗争。她的传奇经历在华蓥山区和重庆地下*的同志中广为流传。1940年,陈和战友林与子女林湘北廖宁军订婚。这是一张订婚照片。
2、重庆解放的第二天,陈的家属就为渣滓洞白公馆大**中逃出来的同志和**家属设立了联络处。这次工作后,陈被分配到重庆市妇联,成为生产部副部长。
3、当时妇联已经积累了一大批解放区的年轻干部。大部分是省市各级干部的家属。从年龄上来说,很多人只能算是陈的女儿,但她们都成了陈的老板。但是,那些传奇的故事,如影随形地跟着这个办公室里的大姐,她依然受人尊敬。她让各地来自解放区的年轻同事们大吃一惊:她总是一只手戴着手表,另一只手腕上戴着蓝色的玉镯。她看上去像个女学者。但是,当她遇到以前那些穿着锦缎旗袍,长袍马褂,鞠躬,拱起身子,大声笑着的朋友时,她变得大胆起来。
4、陈根本没把这些惊喜当回事。她解放了,她为自己骄傲的日子开始了。是她展示自己力量的时候了。现在她带领着一群和她一样的寡妇,她很努力。在新解放的重庆,许多重要的事情同时进行着:清匪、反霸、捉特务、禁娼、收容乞丐和游民、组织各种社团.每个人的命运都在大动*中跌宕起伏。陈的身边很快聚集了形形**的求职者,其中有一群“身份复杂”的人:多次救过陈和家人的雷去了**省,现在生死未卜的妻子杨自然来看陈三姐。在陈保留的附信中,甚至还有当年军阀杨汉银的信件。当年,游击队决定接受杨涵银的假意“拉拢”,“借道”去前线与红军会合。怎么会被认为是他杨涵茵手下的营长陈?他白白得到了很多武器装备和银币,也算是对你们革命的“间接支持”。请为我安排一个人自食其力。
5、当然没问题!这时,陈不仅有这个能力,而且还理所当然。我们连那些***跑泥滩的战友都不如,连感恩的道理都不懂。这些帮助过革命的妇女没**。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活自己也是一种改造。
6、就像有些声讨金钱的人骨子里渴望金钱一样,有些反对**的人骨子里也渴望**。陈在**和工人中的受尊重程度已经让人不愉快,她仍然不请示不报告自然会让人难以忍受。恰好这个时候,有人来找我,想把他的农场捐给妇联。
7、很多年前,陈想在开办一个农场。当时她还在和廖玉碧“自由恋爱”,对苏联的集体农庄有着那么美好的向往。她把未来的农场命名为“建华”————建设新中国。
8、于是她积*行动,参与具体策划。眼看事情接近尾声,陈兴致勃勃地向妇联生产部提出事情,这立刻引起了她的上司————生产部长的警觉。这个27岁的年轻部长,在解放区经历过土改,现在坐在重庆,将来还会坐在整个西南。生产部长劝陈姐,你要考虑好自己的身份。农场搞不好,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妇联,失去*的威信。更何况这很可能是楼主玩的把戏!
9、所有人都以为结束了。然而很快,重庆市委就正式安排了减租、退房贷和打击农村恶霸。有一天,十几个农民兄弟拿着市里农会的介绍信找到了妇联。他们要找生产部的陈部长,说他们村一个**在“减租退押”的时候,宣称他的地已经捐给妇联办农场了。他们来看看楼主是不是逃避运动,耍花招。陈当场向农民兄弟否认。
10、事情闹大了,*质变了:从“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可能影响*的威信”,突然升级为“帮房东免减租、退房贷”。陈的处境立刻发生了戏剧*的变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妇联召开了大大小小许多次会议,对陈进行“批评和帮助”。为了证明她的政策水平真的像**同志说的那么低,平时尊重她的年轻同事们搜了搜肚子,“**”了她很多不符合**原则的行为。
11、1936年,陈奉命赴苏联学习军事,在万县被捕,后被解救出狱。这是出狱那天的照片。
12、然而,陈的激烈批评与本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苏联接受过**“肃反”教育的组织部部长怒了:这个人没有阶级立场,对组织帮助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他必须受到**,应该被劝**!讨论的结果自然很简单:陈坚决拒绝。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勃然大怒:不同意劝你**吗?那就开火!
13、事发仅一个月,在同志们的震惊中,这个处分决定在妇联全体*员参加的支部会议上通过。大会宣读了陈的材料,然后要求就开除*籍的问题进行表决。显然,这是毫无疑问的。陈在大批判的浪潮中为自己辩护。人们打断了她,并对她敢于为自己辩护感到愤慨。一个年轻*员突然**:我不同意。她叫赖松,也是地下*员。为什么她说陈的觉悟不高?人们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老*员,曾和丈夫在川北英勇战斗。丈夫牺牲后,她一直是革命寡妇和寡母,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到解放。她怎么可能觉悟不高?
14、组织部派来的人冷冷地说:过去不能解释现在。赖松站起来:你代表谁?你代表组织还是代表你自己?你不负责任吗?过来安静一下。
15、当形势急转直下时,妇联*支部书记卞涛也站了出来。她明确向组织部的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代表组织,但你也不了解情况。我是支部书记,连这个都不太懂。我认为根据这样的材料开除一个同志的*籍是不慎重的,我不赞成。
16、但是所有这些反对都没有用。市委收到了妇联“专案组”整理的
17、组织部副部长也是地下*里九死一生的干部。他很*悉陈,但他不能替陈说话。他拿着材料和地下*的其他同志讨论。*后他咬着牙说,不如做做工作,让大姐同意“劝阻”。毕竟“劝阻”总比“辞退”好。
18、这一天是1952年6月16日。后来我才知道,如果她执意不写这份《**申请书》,不仅会在大会上被正式开除*籍,永远不准重新入*,还会被“开除公职”,拒绝分配工作。结果所有的贡献都没了,所有的牺牲都一笔勾销了。当她为之奋斗了半辈子的理想实现时,却被“自己人”变成了改造对象。
19、有人事后感叹:如果陈解放后不这么积*,她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20、陈留下了42份入*申请书,其中有平静的,有委婉的,有愤怒的,也有悲伤的。她一直在写作。毕竟她“同意**”的前提是*组织答应她“重新入*”。
21、也是在这个时期,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反五反”运动开始了。妇联生产部长很快被妇联开除,下到基层工会。另一位以激烈态度与陈斗争的妇女,在陈离开三个月后被开除*籍,送到民政*“改造”。她说陈姐,我怎么知道他们会来找你?陈沉默了,*后叹了口气,说,再等等,事情总会水落石出的。她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三十年。
22、1960年初夏,陈因恶*淋巴瘤住进了医院。重庆市委专门批示,不惜一切代价挽救陈大姐的生命。她床前经常围着*政要人,安慰她,表扬她。只有当陈拉着他们的手,要求解决他们自己的“组织问题”时,他们才支支吾吾或保持沉默:革命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包括面子问题。
23、后来,终于也有一个人来看她了。此人是前妇联生产部长。这时候陈莲的诗已经快说不出话了。生产部长轻轻地走到陈大姐的床前,拉着她的手。这只手瘦骨嶙峋,手腕上还戴着那只蓝色的玉镯,是她老公送给她的。
24、生产部长突然泪流满面。那场斗争已经过去十年了,中国经历了很多运动。她终于看到了运动的真相,尝到了被伤害的痛苦,早就开始后悔了。
25、陈也在默默地哭泣。此时,她在那些“入*申请书”中所表现出来的痛苦、愤怒和悲伤全都消退了,她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个和女儿差不多大的“**”。她一生的痛苦都倾注在这些泪水中。——从参加革命到迎来解放的25年间,陈花了11年找*,没想到拿回了*籍,*后却输给了这个**。如果当初没有遇见她,也许这辈子就不一样了?
26、陈知道,对一个人*严厉的**,就是让他的心灵永远遭受不可饶恕的痛苦。眼前的这个**,只要给她一个怨恨的眼神,就会让她的灵魂永远不得安宁。然而,陈默默地摘下了手腕上的蓝玉镯,戴在了生产部长的手上。生产大臣把玉镯用精致的手帕包好,珍藏起来。后来“文革”的时候被抄走了,一直没下来。
27、1960年7月21日,陈有了她的*后一份《入*申请书》,这是第42份入*申请书。第二天,她在安静的蝉鸣中乘鹤而去。1982年8月16日,《重庆日报》在头版重要文章中郑重宣布,为老地下*同志陈*员**,恢复其*籍。此时距她“**”已有30年零2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