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沉迷手游***家长怒告腾讯***你觉得究竟谁该为此事负责
1、面对儿童沉迷手游,家长怒告腾讯,我觉得父母的责任会大一点,腾讯的责任是有,但是不是很大。
2、我记得假期的时候去姐姐家里,她说,现在的老师很多东西都是通过网络传达,不但可以增加跟父母之间的交流,而且还能节省父母上班的时间,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不用去学校亲自问了,作业也是通过网络传达,可以清楚的知道,方便查阅孩子的作业。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通过腾讯的QQ以及微信这两个平台,对于父母和老师的交流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弊端。父母可能会将手机搁置到一边,让孩子自己去看老师发来的信息,一次两次,孩子看信息的时间很短,但是慢慢的,当孩子看到父母手机里有一些游戏可以玩的时候,孩子会更乐意用这个理由去看手机,顺便玩一下手机。我们能说是开发游戏的人的过错么?显然不是,是父母没有尽到对孩子负责的责任,让孩子更早的接触到了这些东西。
3、我也很小就接触游戏,*开始的时候是玩QQ游戏,比如说泡泡堂、连连看、找茬……但是腾讯会说未成年人不要玩,或者是有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虽然这是一种建议,但是又有几个家长可以做到?难道小孩子玩游戏把眼睛伤着了,我们还要怪电脑,怪游戏么?明明人家是先说了免责的条款,也是希望父母可以做到的,但是父母没有做到,那就不能怪别人了.
4、当我有了手机的时候,问我接触的主要是天天酷跑,每天都有任务去完成,虽然长时间的玩了,会让眼睛很疲劳,但是在玩的过程中,你更多的是可以抛开一切,让自己身临其境。但是我自己会规定只玩半个小时,就要去做别的事情了,所以不迷恋。小孩子玩腾讯的手游,都是需要登录微信或者QQ的,他们通过玩父母的帐号,或者模仿父母,注册一个帐号玩,这都是很有可能的。腾讯QQ、微信的注册并没有说年龄就一定要是真实的,也没说一定要实名制才可以,所以只要有一个帐号,就可以玩手游。父母面的自己的帐号被用来玩游戏的事情,难道不应该察觉到么?看到别的帐号玩的游戏,难道不应该问孩子吗?我觉得父母自身的责任真的很大的,没有你们的允许,孩子如何去接触到手机?
5、腾讯的责任,我认为是实名制**的力度不够,如果在早期开始手游的时候就开始了实名制,小孩子必定需要找到成年的人的身份信息才能玩,这样就可以提高玩游戏的年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腾讯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所需要面向的是更多的玩游戏的群众,如果将其限制,就会减少它的收益。
6、所以说,父母看孩子玩手游,就怪腾讯,这个实在是太片面的,你应该找到自己的问题,再来怪别人,我只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二、警惕手游“精神**”——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并非无聊消遣

1、“敌军还有三十秒到达战场,请做好准备”
2、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手游的系统语音时常从孩子们的手机中传出,相信当下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并不陌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约束,加之家庭教育和经济上的不足,留守儿童往往有更多的空闲,不必将学校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课外辅导当中。同时,智能手机作为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联系和生活费用支持的“桥梁”,成为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在媒介即讯息的当下,手机便充当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成为构建他们生活的基础设施,支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3、手机游戏,已经是他们生活世界中**人的一片领地。
4、 2021年7月24日,****办公厅、***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9月1日正式实施双减政策。在“双减”政策之下,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过重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教育初心。留守儿童是“双减”的对象,但又有特殊之处。
5、一、“手游迷恋”的成因:缺失的情感体验
6、留守儿童的“手游迷恋”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情感代偿是一个主要的面向,许多次生的原因其实也由此而来。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对于那些年幼时父母就离家打工的孩子,父母甚至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有时父母子女难得团聚,双方也会在“交接”完礼物之后四顾无言。子女感受不到爱,父母也不知该怎样去表达爱。情感体验上的缺失成为留守儿童的*大遗憾,这也是诸如孤僻、自卑等不健康心态的根源所在。许多继发*的问题,例如校园霸凌,也是情感体验不足、缺乏陪伴间接导致的。
7、孩子们抱着手机时,一开始所期待的也许并不是手机上有什么好玩的游戏,而只是期待远在他乡的父母能打来一个视频**。思念得不到锚定,苦等无果,于是手机便成为留守儿童连接远方、寻求认同与关注以及拓展情感体验的**代偿方式。或许同样迷恋手机游戏,但有的孩子并不缺少来自父母的爱,甚至这种爱有些泛滥,于是他们选择去手机游戏中体验另样的**。但对留守儿童,因为感受不到爱,所以把手机游戏当作现实情感体验的替代品。由于没有选择,便“心甘情愿”深陷“手游迷恋”的泥淖之中。
8、二、“手游迷恋”的问题:逃避现实与虚拟满足
9、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照看,对于他们沉迷手机游戏,有时并非家长无力劝阻,而是没有劝阻的意愿。一方面,祖辈囿于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储备,即便模糊地知道长时间玩手机不是好现象,但他们并不十分确切地清楚手机里有什么,甚至网课与游戏对他们而言也很难区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溺水等意外而亡故的**愈来愈多,比起“纵容”孩子在外面玩耍而承受不可控的风险,让孩子留在家里玩手机就成了更“安全”、更省力的保护策略——他们只想让孩子安全长大,于是手机就变成了可以亲近的“电子保姆”。
10、手机游戏本身不等于问题,但会导致问题。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型的留守儿童,一旦沉迷手游,便会**地影响其现实生活,产生诸多问题行为。例如,容易对游戏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进行模仿。由于心智尚还稚嫩,同时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留守儿童很难分清好坏。于是,****往往容易和“酷”、“帅气”划上等号。留守儿童还会将对游戏背景与游戏内容的认知迁移到现实认知当中来。大多数游戏自有其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游戏背景知识,尤其是那些沉迷于历史架空背景游戏的孩子,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接受,已经被游戏所告知他们的那些东西深深禁锢。现实与虚拟难分难解的境地,成为留守儿童进退两难但“乐在其中”的交融之所。
11、三、相伴成长是给孩子*好的礼物
12、当下有不少针对未成年人过度迷恋手机游戏而施行落地的政策。“三防一打”技术——所谓“三防”,指的是针对未成年人进行实名**、人脸识别和向家长提供管控工具等具体手段;“一打”则主要集中在打击手机的黑灰产治理和对未成年人手游网络权益的保护。“DNA”计划——“DNA(Digital Natives Action)”计划,即“数字原住民计划”,是以“科技向善”为宗旨的留守儿童手游素养教育项目。这一计划旨在通过与高校、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合作,以实现社会共治。
13、早在2019年,**新闻总署就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2021年8月,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政策施行之后,未成年人与网络的诸多纠葛已有所缓和。但政策的落实如何具体到留守儿童身上,是否适用于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一切未成年人?这是严峻和亟待严肃考虑的问题。
14、在《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报告中,有一串惊人的数据: 1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已死; 260万的孩子,一年连父母的一个**都接不到……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于相对比较缺少父母陪伴的成长环境之中。针对留守儿童过度迷恋手游的问题,首先要做的自然是让孩子们有“陪伴感”。视频**可打可不打的时候,就打过去,让孩子看看自己;家可回可不回的时候,就别再犹豫,买一张车票,回家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陪伴,使他们不必退而求其次,寻求手机游戏中的虚拟**。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儿童一样得到父母的全过程关爱、教育与监护,他们经历了比一般儿童更高的风险、压力与逆境挫折,并需承受这些逆境带来的继发风险。在这些风险、压力与逆境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正是陪伴的缺失。
15、出生在屏幕时代,电子设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槛,为此我们更应回归手游媒介本体——手游也是一种陪伴,也可以让留守儿童成为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和对未来有好奇的“完整”的儿童。手机游戏本身不是问题,但是会导致问题。关键在于要通过具体可行的方式手段,使留守儿童能够在虚拟的游戏与现实的生活之间“进退自如”。有些父母会选择和孩子一同玩手机游戏,并约定一同下线的时间。手机游戏这一不受距离约束的**方式,何尝不能成为传达爱与教育的媒介,成为父母的陪伴方式?
16、在我们的想象中,农村的公共游戏方式似乎丰富无比,但现实远非如此,如今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放假时“蜗”在室内,电子屏幕成为他们*主要的**方式。手机游戏似乎让他们愈发远离了现实生活与正常社交,但如果“翻转”思考一下,难道不是生活的匮乏将留守儿童推向了沉迷手机游戏的深渊?在不能玩水,不准爬树,不会撒滚,没有体育活动,没有美育补习班,缺失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如何才能在他们迈向电子屏幕的渊薮时,拉他们一把?(作者:唐忠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