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亢问伯鱼***翻译与原文
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2、对曰:“未也。尝**,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3、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4、陈亢问伯鱼:“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
5、又有一天,他又*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
6、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7、出处:《论语·季氏第十六》——春秋战国·孔子
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9、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10、“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二、孔鲤与陈亢的对话翻译
1、“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2、有一天,孔子*自站在庭中,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被孔子叫住,问孔鲤学习《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对孔鲤说,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里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问孔鲤学习《礼记》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于是,孔鲤就去学习《礼记》。这件事的经过,是孔鲤对陈亢讲的。孔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因其诞时别人赠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孔鲤先孔子而亡。目前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后裔。孔鲤虽先孔子而死,并无特殊建树,但因系孔伋之父,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孔伋继承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子孙尊为三世祖。孔鲤虽无建树,但是后世传言其有一言很是出名:孔鲤对孔子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又对儿子孔伋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果然有理。陈亢问伯鱼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注解:陈亢,孔子的**,字子禽;伯鱼,孔子的儿子,也跟从孔子学习;诗、礼就是《诗经》、《礼记》。陈亢对同是**的老师儿子孔鲤有所羡慕,理所当然,于是侧面向孔鲤了解孔子在家中是否为他开小灶,而孔鲤回答的也同样听老师说过,但陈亢没有失望,反而能“问一得三”。知道老师表理如一、言行一致,对**一视同仁,并未因孔鲤是自己的儿子而留有私心。













